2014年11月,国务院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其中订立了明确的目标: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
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电池技术总监朴松源介绍说。政策指导和客户需求,促使光伏行业迎来了追求高可靠性和高效率的双高时代。
叫好仍需叫座,当年的价格掣肘通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有效提升方可迎刃而解。单晶硅电池在各项主要参数上均全面高于多晶硅电池。毋庸置疑,提高组件转换效率是降低光伏发电度电成本的核心。截至目前,青海省光伏电站并网容量达到430万千瓦,已建成光伏电站的装机规模位于全国前列。这让在我国起步较早的单晶电池组件杀了一个回马枪。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刘正新博士在会上透露,其研发的HIT单晶电池2014年12月即已达到22.49%的转换效率。其中,高效晶硅组件在度电成本上的优势明显,未来其市场占有率将快速提升。6月上旬发布的《关于促进先进光伏产业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国家能源局每年将安排专门的市场规模实施领跑者计划,要求项目采用先进技术产品。
具体包括,对指标先进的关键设备、技术给予一定市场支持,通过市场应用带动光伏产业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增强竞争力。高效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荒芜废弃的土地资源,建设光伏发电基地,对解决土地资源有效利用问题及生态环境治理具有积极意义。至于光伏项目并网和送出问题,记者初步了解到,该项目计划以电力送出和本地消纳相结合,多数集中式光伏项目采用集中汇流后并网送出,少数集中式和分布式就地并网消纳,因地制宜开展分布式光伏利用,重点在煤炭生产和转化过程中推广使用分布式光伏电力。今年年初国家能源局召开的关于光伏产业监测有关情况的会议上,将实施光伏领跑者计划列为其2015年重点工作内容
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体系。我国光伏企业在全球的规模领先优势继续巩固。
多晶硅生产全成本降至15美元/kg,先进光伏企业的晶硅组件生产成本已下降至0.46美元/W,系统装机成本降至8~9元/W,部分分布式装机甚至降至6元/W。而行业全面回暖也从业绩上可得到进一步印证,目前已发布2015年中报业绩预告的公司中近七成飘红。光伏电站质量问题频发,部分机制有待完善。我国产业化生产的普通结构多晶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17.8%,单晶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19.3%,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这些都为光伏产业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硅片前十家企业产量占比77%,前五家占比达到58%。2014年新增光伏装机量达到10.6GW,其中分布式光伏系统2.05GW,占总装机量的19.3%,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2014年,多晶硅、硅片、电池片与组件产量分别达到13.2万吨、38GW、33GW与35GW,均保持25%以上的增长率,占全球比重均超过40%,硅片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73%,我国光伏产业规模全球首位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在政策拉动下,我国光伏市场连续两年保持了10GW以上的增长速度。为此提出五条对策建议,一是科学制定光伏发电目标,引导部门协同合作;二是扩大国内光伏应用,开辟国外新兴市场;三是引导产业兼并重组,制止行业恶性竞争;四是加强银企对话沟通,提高金融支持力度;五是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
多晶硅行业集中度较高,前十家产量占比达到91%,前五家达到77%。多次印刷、PERC技术、HIT技术、IBC技术、黑硅技术等高效电池生产技术已在使用或着手研发。
同时,技术进步与降低光伏发电成本仍将是行业发展主题,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发布百万千瓦级先进光伏制造工厂计划或收购高效电池制造企业实施光伏制造业回归战略,预计光伏行业内的技术竞争将会愈加激烈,企业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各相关部门积极落实继续完善国务院《关于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配套措施,光伏贸易纠纷得到有效处理。经历了2011~2013年的持续亏损之后,中美日等国家光伏市场的发展成为推动行业复苏的重要力量,使光伏产业回暖态势明显,多数企业扭亏为赢,经营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地方层面,已有十余个省份对光伏发电给予电价或投资补贴。产业链各环节均有企业进入全球前十,如多晶硅(4家)、硅片(8家)、电池片(5~6家)、组件(5~6家),并且第一名均为我国企业。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电价调整机制,适应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电力管理体制还不成熟,光伏电站项目补贴发放较慢,严重影响项目收益;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在我国光伏行业回暖的同时,我国光伏产业及市场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015年,光伏产业仍将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既有国内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持续改善所带来的利好,又有国际市场贸易保护与政策变化带来的出口市场不确定性。
累计光伏并网装机容量28.05GW,光伏年发电量约2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超过200%。光伏应用市场仍需完善,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未达预期,光伏电站消化库存压力,部分地区存在弃光苗头。
全球首位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全球及国内市场快速增长的拉动下,我国光伏产业规模取得了快速增长。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开始适度进入光伏发电领域。
2014年越来越多的投资公司与光伏企业合作,或成立相应光伏电站基金,进入光伏电站运营;或成立专业投资公司,投资下游光伏电站开发与运营。一是大企业通过兼并小企业扩张产能,二是通过资本运作等手段盘活优质资产,三是通过上下游延伸并购打通产业链,四是通过全球并购获得先进生产技术或开拓国外市场。技术进步推动我国光伏企业生产成本继续下降。随着大企业自有产能的扩充,出货量大幅增长,部分中小企业很难再通过代工获得订单,产业发展呈现出大者恒大、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产业集中度逐步提升。
2014年我国光伏行业兼并重组步伐持续推进,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2014年,工信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继续实施,并在2014年年底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优化了光伏企业兼并重组的市场环境。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光伏产业在技术上还相差太远。除传统的专注于发电功能的大型地面电站与屋顶电站,2014年水光互补电站、农业大棚、渔光互补电站等多种电站形式持续推进,光伏发电在其他行业领域中的应用不断拓展,融合发展趋势明显。
最新光伏行业现状信息请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中国光伏行业发展现状与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但整体看,国内外光伏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我国光伏产业规模也将持续扩大,行业大者恒大、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将会持续发酵,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工信部网站2015年1至5月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显示,光伏相关行业投资回升,同比增长62.8%,比1至4月高0.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66.6个百分点。银监会、国开行等金融机构积极与行业主管部门合作,出台光伏产业金融扶持政策。2014年市场回暖趋势明显,光伏企业产能利用率有效提升,多晶硅、硅片、电池片与组件前十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均在85%以上,多数光伏企业扭亏为赢,骨干企业毛利率多数回到两位数,经营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快速,目前产能已处于绝对的世界第一,产业链也比较完善。
同时,光伏应用产品更加丰富。电池片前十家企业产量占比52%,组件前十家企业产量占比达到56%。
国家能源局在2014年出台10多项与光伏有关的促进政策,完善光伏发电应用市场环境。兼并重组进程仍存阻碍,部分地方资源换项目政策的出台不利于兼并重组工作的开展。
特色金融支持仍待加强,银行业对于光伏制造企业的投资意愿仍较为谨慎,对于光伏发电项目尚未推出符合其建设运营特点的金融信贷产品。下文是对2014年光伏行业现状及2015年发展对策分析。